《尚书》载: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。
在儒家学者收集、整理的《尚书•周书》中,就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。天亦哀于下民,其眷命用懋。
孟子并不是从神秘的天意,而总是从政治理性的进度论述修德、得道与平治天下的关系。孟子自己明确地将仁政与三代的王道、先王之道联系起来。他认为统治者的道德是合乎人的普遍性情感、普遍性理性的要求,故而必然能够得天下。但是,周人在以小邦周而灭掉大国殷以后,他们开始思考和反省这一种传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:呜呼。孔子仅仅是开了一个头,孔门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德治问题,思考如何让那些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,如何能够成为一个自觉敬德、明德、修德的人,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。
他特别强调: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在西周人的精神世界中,德是依附于天的,而到了早期儒家时代,德与天的关系发生了逆转,天逐渐开始依附于德,道德理性开始进入到思想文化的核心。如他提出须知自诚明与自明诚者有异。
3 张载的经学还以汇通群经为特色,这与他承担的学术使命是分不开的。其中的许多篇名就来自于《四书》,如《诚明篇》《中正篇》来自《中庸》,《大心篇》来自《孟子》,《三十篇》来自《论语》的三十而有志于学。可见,《正蒙》一书与《四书》相关的篇名还多于《周易》。34 《宋史·张载传》,《张载集》附录,第386页
至于夏商周之书,虽设教不伦,雅诰奥义,其归一揆,是故历代宝之,以为大训。这一些上古人物是与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等生产劳动、商业活动等物质文明联系在一起的。
孔子和学生的讲学中经常讲到尧舜、文武、周公之道,他所说的这些先王之道的内容主要就是礼治、中道、仁道、孝悌等。4司马迁:《史记》第6册,中华书局2013年版,第2332页。其实,认同炎黄,总是与相关的伏羲、神农、黄帝的历史贡献、文明意义相关的。这里非常明确指出,尧舜之道就是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。
在《庄子·大宗师》中记载:夫道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……狶韦氏得之,以契天地。虽辩,君子不听(《荀子·非相》)。所以,我们在先秦、两汉儒家的子学、传记著作中,可以读到他们大量有关先王之道的论述,并且将自己的著书立说看作是对三代先王之道的传承。伏犧、神农、黄帝之书,谓之三坟,言大道也。
所以,有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的传记就明确表明这些文献与儒家道统的联系。荀子不仅肯定内在的仁义之统是先王之道,还特别强调外在的礼义秩序是先王之道。
战国后期的荀子,也是一位推崇先王之道的儒家学者。他要求学者在学问上应该法先王,他说:不闻先王之遗言,不知学问之大也(《荀子·劝学》),他更是要求君主在政治上应该法先王,凡言不合先王,不顺礼义,谓之奸言。
这样,究竟谁才是先王之道的代表人物和传递者,历来是儒家道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赞扬周文王行仁政,关心人民的疾苦说:昔者文王之治岐也,耕者九一,仕者世禄,关市讥而不征,泽梁无禁,罪人不孥。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主要源于西周,记载了文王、周公的制礼作乐的重要文献。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而且,道家还将自己的学问直接归之于黄帝。人们早就发现,在先秦儒家典籍中记载的三代先王、往圣的人物、谱系是不同的。
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孟子将仁义思想看作是关系到国之所以废兴存亡的重要价值。作为早期儒家学者,荀子当然将仁义之统看作是先王之道,他说:今以夫先王之道,仁义之统,以相群居,以相持养,以相藩饰,以相安固邪,况夫先王之道,仁义之统,诗书礼乐之分乎(《荀子·荣辱》。
如孟子特别倡导仁义,同时认为仁义是先王留下来的王者之道。他说: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(《论语·子罕》),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(《论语·八佾》),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(《论语·述而》),他心目中的周,也是一种礼教、德治的典范,而礼教、德治就是他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理想。
早期儒家孜孜不倦地追溯、阐发、倡导先王之道,这些道的思想内容是什么?应该说,三代先王在治理天下时,积累了包括礼乐制度、德治观念、中道方法在内的政治经验和思想文化,但是,早期儒家将其中的核心价值、思想精华概括为先王之道。他说:三代之得天下也,以仁,其失天下也,以不仁,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。
他的《尚书序》说: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正如《孟子·离娄上》记载孔子的话说:孔子曰:‘道二:仁与不仁而已矣。其实,宋儒道统论的思想渊源在先秦儒学。孟子所讲的先王之道,无非是儒家倡导的中道、仁道、礼教、民本、德治等核心价值。
但是,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派的往圣先王观念最强,因为他们崇拜的往圣先王最多,包括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炎帝、尧、舜、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等等,尽可能将诸子百家崇拜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道统脉络之中,并将这些人物作为儒家价值理想的体现。一、先王之道的核心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,诸子百家并起,各家各派均提出自己救世的道术,而且,他们大多数均将自己提出的道术归之于三代甚至是远古时期的先王。
其三,孔子认可的先王之道也是礼教,《论语》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文武、周公之道推崇。《尚书》所录,为虞、夏、商、周各代王室文献,涉及的先王包括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等先秦儒家经常谈到的上古圣王。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说:世俗之人,多尊古而贱今,故为道者,必托之于神农、黄帝。除了这里所说的孔子、孟子、荀子之外,孔门其他诸多弟子、再传弟子其实均是在遵循孔子通过倡导尧舜、文武、周公之道,以表达自己对有关中道、仁道、礼教、民本、德治等核心价值的推崇。
崇拜先王往圣并不是儒家独有的,而是中国传统文化、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普遍学术现象。可见,仁政、民本的价值理念也是来源于三代先王。他说:孔子之时,周室微而礼乐废,《诗》《书》缺。(《荀子·儒效》)虽然基于一种务实主义的政治态度,荀子对王道和霸道、法先王与法后王同样推崇,但是他作为一个重要的儒家学者,总是将儒家有关礼治、中道、仁义、民本的核心价值归之于先王之道。
中华早期国家形态是与宗法氏族组织联系、渗透在一起的,所以,在前轴心文明的中华早期宗教形态中,祖宗神崇拜一直居于诸多宗教崇拜的核心,具有祖宗神意义的先王往圣一直在现实世界、思想世界中居于崇高地位。就是说,王者的文化依据就是仁。
允执其中,四海困穷,天禄永终。但是儒家学派却有更加明确的文献整理与思想传承的自觉意识,主动从三代文献中寻求历史智慧、价值理念、文化传统,并将这些重要历史文献尊崇为经。
溯源先秦儒家的传记之学,其道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确立先王之道的核心价值、追溯先王之道的人物谱系、整理先王之道的文献典籍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、仁义、礼乐、民本等核心价值均渊源于这些文献典籍。